教授石之瑜 拒絕台大終身特聘
2006/11/23
【聯合報/記者喻文玟╱台北報導】

台大日前公布今年首創的終身特聘教授名單,有一百零三人獲聘,但政治系教授石之瑜卻向台大政治系提出退聘要求,他在發給系內部的文件中指出,台大近年以教師論文發表數量決定教師獎懲、升遷,和他堅持的道德、學問不符。他也是第一位拒絕接受這項殊榮的教師。

石之瑜拒絕受聘終身特聘教授,在學術圈引發不小震撼,台大校內人士指出,終身特聘教授方案是台大邁向世界百大計畫的重要方案,石之瑜的作法,可以解讀他不認同台大近年的辦學理念。

指校方以論文發表數量定升遷 不符自己堅持的道德學問

在台大政治系任教十多年的石之瑜也是出身台大,他的研究豐富,發表過四十多本中文專書、十多本英文專書,曾出版詩集,中英文期刊著作兩百多篇,在台灣政治學界,他的中文論文數量數一數二,也曾獲得教育部國家講座肯定。

石之瑜日前正式回覆校方拒絕聘任的信中,簡單但措辭強,「道德學問遠不及我校近年來堅定遵循的學術標準,必將玷辱校譽,其主事者必有不察,請促為更正決定,逕予撤銷」。

不過石之瑜對發給政治系說明退聘動機的信中則指出,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越來越窄化,各大學教師獎懲或升等辦法,都面臨以論文數量產出「量化」教師,老師淪為論文機器,這和社會科學領域重視的道德思想傳承的學風大相逕庭,台大近年的領導越來越重視速成和產出,這反映出台灣高等教育管理的片面性,也和他堅持的社會科學理念迥異,所以不願意受聘。

台大副校長陳泰然指出,石之瑜是經過政治系提名、社會科學院通過再提報校內審查,他本人事前應該知情。終身特聘教授是台大肯定老師在校內外的傑出表現,即使老師不接受,只要符合資格就有這個榮譽,老師就算不接受,肯定依舊存在。石之瑜目前留職停薪借調至中山大學,不支薪的情形下,薪水沒有加給。

政治系主任:佩服他的勇氣

台大政治系對於石之瑜的決定,上下都三緘其口。台大政治系主任蘇彩足指出,系上接獲石之瑜老師的說明信十分震驚,「很佩服他的勇氣」,但對原因和細節不願置評。

蘇彩足指出,政治系今年提名兩名教授,石之瑜是終身特聘教授;另一名教授江宜樺為特聘教授,三年一任。

蘇彩足說,石之瑜決定退聘前和政治系、社會科學院溝通多次,擔心個人的堅持會造成學院和校方對立,讓院系日後爭取不到資源。

蘇彩足說,石之瑜很堅持人文社會領域不應該只重視論文數量產出的理念,他的作法是想表達自己對國內學術界評鑑制度的不合理的抗議,人文社會領域評鑑面臨的困境是整體學術環境的問題,三言兩語難道盡。

 

台大終身特聘 加薪兩成到退休
2006/11/23
【聯合報/記者喻文玟╱台北報導】

台大的終身特聘教授辦法是在五年五百億計畫之後才設的,每年總量兩百個名額,具中研院院士、教育部國家講座、教育部學術獎、國科會特約研究員或傑出獎三次以上等肯定,就符合受聘資格,獲聘的教授終身有這個「名份」的肯定,每月薪資能增加百分之廿的加給至退休。

103人獲聘 人文領域僅9人 「重理工、輕人文」

台大今年有一百零三名教授獲得終身特聘的肯定,核定名單中人文社會領域相關受聘教授只有九人,以法律系四人最多,留職停薪至大陸任教的經濟系教授巫和懋也獲聘任,其餘九十四人中,理學院有廿六人,電資學院十八人,台大校長李嗣涔也獲終身特聘,引發外界「重理工、輕人文」的批評。

台大副校長陳泰然強調,獎勵辦法沒有學院名額分配的問題,每個院、系都能提名符合資格的人選,若兩百個名額未聘滿,其餘名額才依照各學院正教授的名額比率分配,可擔任特聘教授,連續獲聘三任共九年,也能被聘為終身特聘教授。

校方強調,台大特聘教授辦法由各學院自訂。陳泰然表示,每個領域和學門原本就有不同的評鑑依據,不能否認理工領域多以SCI(科學論文引用索引)論文為主要評鑑指標,但台大不會一味「重量不重質」,例如台大文學院很多老師以創作為主、非論文發表,文學專書著作可能無法符合SSCI論文要件,但若被翻譯成各國語言,能對思想有深遠影響,也值得肯定。

雖然台大校方不斷強調尊重各領域的專業發展,讓各系自訂特聘教授的審查機制,但今年各學院的特聘教授審查方式,多根據終身特聘教授資格規定,毫無彈性可言。

以文學院為例,今年只有一人獲得終身特聘教授,學院聘為特聘教授的門檻,和終身特聘教授一樣高,必須獲選中研院士、國家講座、教育部學術獎等。即使有其他相關配套審查方式也是「重量不重質」,如國科會傑出獎、專題研究、傅斯年講座、胡適講座等,也都是根據老師的論文發表數評鑑。


石之瑜:數字管理 斲傷傳承
2006/11/23
【聯合報/記者孫蓉華/台北報導】

台大政治系教授石之瑜昨天透過妻子表示,關於退聘台大終身教授一事,是學校內部的事,他不方便再對外發表想法。

石之瑜決定退聘後,曾發給政治學系及社科學院同仁、同學一份詳細的說明。說明中強調,要求退聘茲事體大,希望系上同仁共同支援這個退聘要求。

石之瑜在信中說,台大政治學系重視傳承與投入,政治學系曾產生一名院士、兩名國家講座、兩名學術獎、三名累計達三次的國家科學會傑出獎,加上個別年度傑出獎或講座,在校方曾引起注目,他們大家兢兢業業,可以說其中沒有一個獎是在控制論文產出的制度下,或只憑藉得獎者一己之力,或急於求成的心態下獲致。

信中提到,政治學研究除有制度、結構、資源、利益等物質性的議程外,更涉及歷史、意識形態、人格與文化差異等非物質性議程。後者尤其受惠於系內代代傳承,仰賴師長人生經驗與情感的潛移默化,且需要同仁間在道義思想上相互支援,其間對道德學問的追求,對安身立命之道的探究,遠遠超出研究技術或寫作發表的層次。

為評鑑而包裝 取代為思想道德而砥礪 論文篇數成為難以啟齒的微末

石之瑜說,在研究教學投入面向的精神特性,與靠控制環境來進行儀器實驗的學科迥然不同。不可諱言,「重視論文產出的管理術正在斲傷我們的傳承。」在一片數字管理聲中,近十年來,師生同仁之間的關係確實發生變化,而研究品質卻未必提升,或者只有在校方關心的發表或募款項目上有所提升。


更不幸的是,資深同仁的人格感召與經驗,已然漸行漸遠,屆齡教授紛紛求去,台大政治學系原本有別於歐美或大陸同行的氣質,也因為研究教學的生活環境日益個人化,而逐漸潰散。外在指標的冰冷取代了內生的熱情,為評鑑而包裝取代了為思想道德而砥礪。終身特聘制度終極關心所在,無非是發表了多少教育部或國際認證機構承認的論文,這是多麼令政治學人難以啟齒的微末?

石之瑜信中最後說,退聘幾乎已是不可避免的選擇,與同仁、同學共勉,倘對院系未來資源領取帶來不利影響,另當負荊。

【2006/11/23 聯合報】


對政治學系同仁、同學關於石之瑜退聘【台大終身特聘教授】的內部說明
石之瑜
不久前,收到台大校方發函通知獲聘台大終身特聘教授。其實,在此之前,永茂兄與彩足學姊都曾提及。當時聽到消息,就已經覺得極不適當,除了一百零三名當中獲聘的,只有兩位來自社科院,更重要的,是這個制度的設計與做法背後,反映出台大學術管理體制的片面性,其間對政治學系長期的學風與政治學的知識性質,都缺乏敏感。基於這個原因,一開始聽說這個消息時,反而產生疏離感,急忙制止任何慶祝典禮。現在既然受正式通知獲聘,感到不能再行拖延,因此決定通知校方,不接受這個聘函。


由於這個聘函在社科院院方與我系內都視為極大榮耀,要求退聘,茲事體大,因此希望系上同仁共同支援這個退聘的要求,於是分別諮詢了涵蓋系上各組的同仁,包括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同時又與宗和兄及院長與系主任都談過。最早的想法是,退聘可以表達政治學門在台大學術管理體制與思路中長期不受尊重的經歷。

有幾個因素讓系上同仁共同參與的想法必須打消。一是擔心要求退聘演變成系與學校的對抗,導致今後在資源獲取上的不利;二是擔心退聘以後,院系方面在爾後校方分配資源時,沒有代表出席維護利益;三是擔心退聘的的想法忽視系上同仁個別的情況,造成不公平;四是擔心若由沒有受到同樣認可的其他同仁出面支持退聘,會遭到校方質疑為缺乏公信力。

其結果,本應於函請退聘時加以說明的知識立場,變成只剩下某個個人的立場,而不是學門整體的立場,其意義大不如前。不過,期間的過程與反思雖不對校方說明,但既然影響到系與學門的未來,必須向自己系內同仁們與同學們交代。至於經由系主任簽名發出的退聘函內容,謹拷貝如下:

簽  於政治學系

主旨:95年10月24日校人字第0950035911號函終身特聘教授聘任函敬悉,因故礙難應允,
請逕予撤銷乙案,請 查照。

說明:


一、日前已獲終身特聘教授通知,唯道德學問遠不及我校近年堅定遵循之學術標準,必將玷辱校譽,主其事者似有不察,請促為更正決定,逕予撤銷。


二、刻正借調中山大學期間,終身特聘幸甚尚未適用;另既已訂於九十六學年度歸建,請儘速完成撤銷,俾便屆時順利安排歸建。

無論如何,即使面對校方退聘的理由顯得隱諱不明,仍然應該對系內師生詳細說明退聘的動機。

台大領導階層自詡台大的教師評估制度為寧靜革命,他們讓不適任教師提前離職,甚至對資深年長教授一體適用。目前,類似制度正蔓延各校。如此評估制度的思路在台大並不陌生,與近年為了管理教育部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而展現的風格相呼應,都是從論文產出角度控管教師同仁的升遷獎懲。平時在儀器數字中生活的那些學科(也是台大領導階層主要所屬學科),可能覺得採用論文產出導向的評鑑與獎懲,是理所當然,但用到其他浸淫在人文社會領域中的系所,主要是政治學系,則顯然不當,而且反映出台灣高等教育管理風格的片面性。

早就有人批評校方把教師當論文機器,只針對他們在教學研究(主要是研究)的成果評價他們。不得不承認,對無涉人文思想的科技領域,這不失為方法,也行之有年,但與政治學系長久以來的學風,以及政治學這門學問的性質,大相逕庭。


咸信台大有所謂自由學風,但是台大學術管理階層對自己所不熟悉的知識特性,向來缺乏理解。一言以蔽之,我們政治學系重視傳承與投入,和校方領導重視速成與產出,氣質迥異。政治學系曾產生一名院士,兩名國家講座,兩名學術獎,三名累計達三次的國家科學會傑出獎,加上個別年度傑出獎或講座,在校方曾引起注目。他們兢兢業業,但可以說其中沒有一個獎是在控制論文產出的制度下,或只憑藉得獎者一己之力,或急於求成的心態下獲致。

政治學研究除有制度、結構、資源、利益等物質性的議程之外,更涉及歷史、意識形態、人格與文化差異等非物質性議程。後者尤其受惠於系內代代傳承,仰賴師長人生經驗與情感的潛移默化,且需要同仁間在道義思想上相互支援。其間對道德學問的追求,對安身立命之道的探究,遠遠超出研究技術或寫作發表的層次。

這個特性,說明何以長期以來,政治學系同仁之間具有深厚師生情誼,綿延不絕。新近教師戒慎恐懼,所投注教學的心力,不只是履行個人專業倫理而已,更是在師長、同門的殷殷期盼下,肩負著一種傳承。他們參與研究教學的熱情由內而生,大量來自於系所大家庭的期許,與系所之內無形的親切氛圍。他們容或留學四方,各有學派背景,但對學問本身的執著,對學生的關懷則一。他們對學理的運用縱有差異,甚至交往中可能出現摩擦,以系為家的情懷從無二致。

這種在研究教學投入面向的精神特性,與靠控制環境來進行儀器實驗的學科迥然不同。不可諱言,重視論文產出的管理術正在斲傷我們的傳承。校方一面緊盯研究成品,另一面鼓勵各系所自行開源。在一片數字管理聲中,近十年,師生同仁之間的關係確實發生變化,而研究品質卻未必提升,或者只有在校方關心的發表或募款項目上有所提升。

最不幸的是,資深同仁的人格感召與經驗,已然漸行漸遠。台大校方鐵面以對資深教授並得意洋洋驅趕使之早退的態度,著實帶來股慄心寒的疏離情緒。屆齡教授紛紛求去,不再像過去那樣總肯多留幾年,這種趨勢正在摧毀一整個學門曾經得以開展成長的精神基礎。

台大政治學系原本有別於歐美或大陸同行的氣質,也因為研究教學的生活環境日益個人化,而逐漸潰散。外在指標的冰冷 取代了內生的熱情,為評鑑而包裝取代了為思想道德而砥礪。

台大領導階層自己熟悉的技術化、程序化氣質大幅擴散,他們習慣口頭抽象表達對同仁尊重的意願,但沒有能力或心態體察自己對個別學門或同仁的藐視,細微到就連研究計畫申請表都是根據他們熟悉的研究程序制定。他們以為對論文產出的控管是妙計,在一切程序化,非人化的資源分配模式下,斯文掃地,甚至公文流程都充滿無禮,研究發展的體制幾可形同衙門。這樣的領導氣質,當然不了解政治學系過去的研究、教學與生活三者互融的知識環境,更不能掌握政治學系同仁參與教學研究熱情之所本。

寧靜革命對政治學系造成的後遺是深遠的,在這種矯情的革命宣告中接受獎勵,猶如乞啖嗟來之食,獎勵金額再龐大,也難以忍受。

年輕的同學可能不能體會政治學在台灣的精髓何在。淺見以為,那絕不是學派理論或方法技術的精進。請注意,我系校友遍及公、私立大學相關科系,共同構成一個無形的知識社群,彼此交往砥礪共同在老、退師長的感召之下,兢兢業業,有目共睹。就算政壇或社會上叱吒風雲的知名教授,回到系內擔負責任時,多數並不顯露趾高氣昂的誇示現象,在他們每每自承卑微的身段前的,是對同學的責任與對系所的傳承。

所謂終身特聘教授,與短期特聘不同,後者是對具體表現的具體獎勵,前者卻是在完全抵觸前述竊思台灣政治學門精神的前提下,以訂員額,訂經費,再訂定選拔標準的管理體制中,由上而下所發放的所謂至高榮譽。終身特聘制度終極關心之所在,無非是發表了多少教育部或國際認證機構承認的論文,這是多麼令政治學人難以啟齒的微末?我們政治學系長期在投入面向上培養與砥礪,最多只能得到口頭尊重。

在前述體認下,也在儘量多延長一日系所家族的傳承,多展示一次人文關懷的螳臂,多表演一回道德無悔的身段的多重動機下,退聘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選擇。在此與同仁、同學共勉,倘對院系未來資源領取帶來不利影響,另當負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mimi 的頭像
    yumimi

    居久屋

    yu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